最近刷到一个让我恍然大悟的观点
“你以为你总是看上去长不大,逃避赚钱是因为懒,其实是你童年期被剥夺已久的权利”
小时候想吃卤鸭,被一句"没营养"换成清炖;想玩会儿游戏,老师一句"影响学习"就得收起来;甚至难过哭了,得到的也是"别哭,没什么好矫情的"。
这些细碎的瞬间堆起来,悄悄植入了一个认知:我的选择不重要,说了也没用。
这种"长期失权"的后遗症,成年后全暴露在赚钱这件事上。赚钱本质是主动创造、争取和承担结果,但我们早就习惯了"被动接受"。
• 明明该提加薪,却怕诉求被驳回,本质是童年"我的想法不算数"的恐惧重演;
• 看着副业机会不敢碰,总说"我没那个命",其实是怕承担选择后的失败,毕竟小时候连选零食的权利都没有,哪来试错的底气;
• 别人眼里的"懒",不过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——既然从没掌控过结果,不如干脆不开始。
更戳心的是,这种失权还会衍生出"不配得感"。小时候要钱被说"浪费",成年后连争取合理报酬都觉得"丢人";别人给机会时第一反应是"我不配",就像童年连表达情绪都要小心翼翼。我们不是长不大,是内心的小孩还停留在"什么都做不了主"的阶段。